圖爲小朋友注射腸病毒 71 型疫苗。 報系資料照/記者邱德祥攝影
腸病毒風暴25年2
1998年腸病毒71型大流行,當時成大、林口長庚醫院都鎖定腸病毒71型是兇手,怎麼治療卻是問號,在醫學界的努力下,確立腸病毒重症監測及臨牀分級,成爲世界指引。
「大家都沒經驗,不要說年輕醫生,老醫生也是。」臺大醫院小兒部副主任張鑾英回憶,包括她在內的衆多醫護人員,只能傾力與死神拔河,許多孩子被救回來,但腦幹和運動神經受損,需要氣切、用呼吸器、鼻胃管,還有類似小兒麻痹症候羣的手腳無力。
她那時在林口長庚醫院工作,有個6、7個月大寶寶是媽媽流產多次才終於在家人的企盼中誕生,因感染腸病毒併發心肺衰竭、肺出血、肺水腫等重症,奶奶下跪哭求醫護救人,寶寶最後保住一命,卻有嚴重後遺症,從此與呼吸器相伴,即便家人全力照顧,只活到4歲多。
面對家長恐慌及社會不安,醫界交流腸病毒診斷治療經驗及實證研究,提供防疫主管機關參考,也確立幼兒感染腸病毒的7天內,出現嗜睡、意識不清、活力不佳、手腳無力,以及肌躍型抽搐(無故驚嚇或突然間全身肌肉收縮)、持續嘔吐、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等,是腸病毒重症前兆,應立刻轉送醫院,一刻都拖不得。
這場疫情奪走78個孩童的性命,從疫情中得到教訓,臺灣在1999年6月將「傳染病防治條例」大幅增修提升位階爲「傳染病防治法」,同時把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(EVSC)列爲法定傳染病。
在藥物治療方面也有屢有進展,例如成大醫院研究發現,感染腸病毒71型重症易引發肺水腫,使用心衰竭藥物磷酸雙酯抑制劑(Milrinone),可以在危急時刻維繫小朋友心臟功能,有效降低重症小朋友死亡率。
成大醫院特聘專家、成大醫學院小兒科教授劉清泉告訴中央社記者,包括成大、長庚等幾個大醫院的「頭頭」開會討論,也訂定腸病毒腦幹腦炎臨牀處置分級。如果是自主神經失調症,給予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療,肺水腫則以Milrinone注射治療。
成大醫院與國家衛生研究院、越南胡志明市第一兒童醫院跨國合作,以Milrinone對腸病毒71型進行臨牀治療試驗,證實Milrinone治療的療效。
在中央研究院、國家衛生研究院及臺灣醫界不斷努力之下,全世界腸病毒71型臨牀研究論文2/3由臺灣貢獻,甚至世界衛生組織(WHO)現行腸病毒71型治療指引就是依照臺灣指引制定。
迄今疾管署仍不定期更新腸病毒71型重症臨牀處置建議,從前驅病徵、疑似重症轉診時機、腸病毒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的症狀、腸病毒腦炎重症與併發肺水腫、心肺衰竭的病程變化監測,提供了鑑別診斷、臨牀照護及藥物清單,確保醫療人員與時俱進,提高照護成效。
臺灣每場疫病爆發都在試煉防疫體系,COVID-19疫情中作爲定海神針的疾病管制署,其實是腸病毒71型大流行後,參考美國疾病管制暨預防中心(CDC)組織架構,將預防醫學研究所、衛生署防疫處、檢疫總所的三頭馬車整並,於1999年成爲臺灣自己的CDC,即衛生署疾病管制局,再隨着衛生福利部組改升格爲署。
「防疫合併是對的決定」,前疾病管制局長蘇益仁回憶,當年不只中央與醫界兩邊起爭執,官方甚至連預防醫學研究所、防疫處、檢疫總所也無共識,根本原因就是出在權責灰色地帶,指揮體系與專業見解分歧,導致了防疫混亂局面。